中國供應鏈金融發展怎么樣?
超過75%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業務處于單點試驗或者局部推廣階段;
61.7%的核心企業表示,供應鏈金融需求主要來自企業的下游,但在實際業務開展中,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其下游經銷商沒有獲得過融資;
53.2%的受訪者反饋現有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有少量運營,但不夠精細化,運營效率不高,缺乏數據抓手,還是依賴經驗導向……
報告對分布在制造業、消費品、能源化工、交通運輸、ICT行業的60家核心企業(以主營業務規模在5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企業為主)使用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定量調研,同時也結合了部分核心企業和金融機構的深訪。
近年來,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迎來高歌猛進。在政策推動、市場需求、供給意愿、技術賦能等因素下,供應鏈金融的市場價值、業務模式、服務場景、產品創新等都迎來了新的發展范式。
但目前,行業仍面臨著供應鏈金融的惠及面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供應鏈金融上下游融資痛點均存在,下游融資可獲得性更低等幾方面問題。
從供應鏈金融惠及面的角度來看,25%的受訪企業供應鏈金融業務還處于單點實驗階段,51.7%的受訪企業供應鏈金融業務正處于局部推廣階段,而全面推行、管理運營等階段較少,還存在提升空間。
供應鏈下游融資的可獲得性較低。與上游融資相比,下游融資的痛點更為突出,其融資的可獲得性明顯更低。盡管有61.7%的核心企業受訪者表示,供應鏈金融需求主要來自企業的下游,但在實際業務開展中,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其下游經銷商沒有獲得過融資。
IDC調研顯示,核心企業在推進供應鏈金融落地方面尚存在數字化程度較低、數字基建成本高、風控能力不足、運營提升困難的四大關鍵挑戰。大部分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的數字化程度較低,“幾乎沒有數字化”和“有少量的數字化系統”的受訪者占比高達70%。
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往往涉及到多個系統的搭建以及多方系統的對接,因此,在核心企業尚未搭建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的因素中,平臺建設需要較長的實施周期和較高成本的因素占據了85%。
此外,供應鏈金融在各行業的落地過程中,風控能力的提升是核心挑戰。因此,在核心企業與外部合作搭建或完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時,核心企業看中合作伙伴的能力當中,風控能力是排名第一的要素。
有了平臺和風控后,如何將平臺有效運營起來更為關鍵。核心企業需將產品運營、用戶運營、渠道運營、數據運營等有機結合、形成體系,才能最終為客戶創造持續的價值。
但仍有53.2%的受訪者反饋,現有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有少量運營,還不夠精細化,運營效率不高,缺乏數據抓手,還是依賴經驗導向。另有8.5%的受訪者反饋,幾乎沒有運營。
雖然當前供應鏈金融科技落地產業、拓展服務范圍仍面臨諸多困局,但在數字技術賦能、平臺支持、政策催動以及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推進下,行業也迎來新的機遇。
以技術創新提升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能力、以運營與風控管理提升供應鏈金融價值躍遷、模式創新、產品創新以及場景延伸等途徑,正成為有效賦能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創新與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破局良藥。
這種生態化的模式不僅能將融資企業置于生態網絡當中,而非單一核心企業的供應鏈當中,生態中的多元數據可以相互關聯、校驗,從而大幅提升風控能力;而且也能有效促進供應鏈與供應鏈金融之間的有效聯動,實現供應鏈金融從“單鏈”到“多鏈”、從鏈狀到網狀的躍遷發展,從而提升供應鏈效益。
從供應鏈中來,縱深到產業中去,方能再造供應鏈之基。
IDC經過深入到多個行業的定量調研和深訪,認為京東供應鏈金融科技在與實體產業深度融合的過程中,走出了一條“數智供應鏈+供應鏈金融”的“雙鏈聯動”獨特道路,增強了產業鏈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可獲得性,也提升了供應鏈產業鏈的韌性與安全性;與此同時也促進了“產業-科技-金融”的良性循環。
在能源化工行業,京東供應鏈金融科技為中海信托搭建了中海油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并上線面向海油下游客戶專屬的訂單信用融資產品“海油e融”。
依托中海信托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下游的采購商憑借在海油商城的訂單和歷史交易數據,即可高效便捷獲得及時貸款,解決短期資金周轉難題。平臺上線不到一年時間,為60余家下游采購商客戶提供融資服務近4億元。
未來,京東供應鏈金融科技將圍繞“四個一體化”戰略方向,即內場+外場、科技+金融、上游+下游、B端+C端的一體化,為實體產業鏈提供從原材料到終端消費全鏈路的供應鏈金融科技服務,助力實體產業構建高質量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