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于歐盟委員會《外國補貼條例》調查,中國中車撤標保加利亞公共采購項目。中車歐洲出海之路,再遇“滑鐵盧”。
英國《金融時報》2月16日報道,“歐盟宣布對中國鐵路巨頭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車)的旗下中車青島四方發起‘前所未見’的調查”,聲稱其涉嫌利用補貼“扭曲”歐盟單一市場。
(被調查的中車青島四方調試車間,圖源:新華社)
中車是否“扭曲”歐盟市場暫且不知,“前所未見”確是板上釘釘的。自歐盟《外國補貼條例》生效,中國中車是歐委會依據該條例的“首個”調查對象。
開啟調查四十天后,3月26日,中車青島四方退出保加利亞項目。本期,掌鏈《大國重器與供應鏈》第4期帶你來看,中國中車的“出海之路”。
3月26日,由于中車四方退出了保加利亞交通和通訊部的公共采購招標,歐盟委員會聲明表示,將停止對“中國中車”旗下子公司“中車青島四方”的外國補貼法規調查。
據了解,中車青島四方參與的保加利亞招標涉及20輛電動列車的采購、為期15年的維修協議以及員工培訓,合同價值約為6.1億歐元(約47億元)。
此外,據《金融時報》稱,中車四方的出價比保加利亞鐵路公司估算的成本低46.7%,比競爭對手西班牙機車制造商Talgo公司的報價低47.5%。
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憑借技術和勞動力綜合優勢,中車四方提出更實惠的報價反而被“指控”,稱中國政府為中車四方提供了17.5億歐元(約135億元)的補貼。借助《外國補貼條例》,歐盟“逼走”了中車。
(歐盟聲明,圖源:歐盟)
《外國補貼條例》是什么?竟有如此“威力”。
“為加強歐盟經濟安全”,2023年7月,歐盟委員會通過了《外國補貼條例》。條例規定,非歐盟國家企業到歐盟投資以及參與政府采購項目時,如投標企業享受不公平的國家補貼,涉嫌企業不得在歐盟收購及不允許參加公共招標項目。
當估計的招標價值超過2.5億歐元,且企業在最近三年內從至少一個第三國享受了至少400萬歐元的“外國財政補貼”時,條例規定企業須向歐盟通報自己參與的公開招標。中國中車方面已于1月22日通報了與保加利亞交通和通信部的交易。
簡而言之,根據該條例,歐盟有權審查可能扭曲歐洲市場的投標企業補貼行為。監管機構可能會開出罰款、暫停投標的命令或直接阻止國家收購。事實上,該條例的重點關注對象就是中國。
對于中車保加利亞電車項目,歐盟委員會內部市場專員蒂埃里·布雷頓稱,“有充分跡象表明該公司獲得了扭曲歐盟內部市場的外國補貼”,這讓中車青島四方在招標中“提交了一份過于有利的報價”。
事實上,歐盟完全沒有理由去指責中國對清潔能源企業進行補貼。當前各國對清潔能源項目的補貼,主要是政策上的供應鏈上游。而包括歐盟和美國在內地西方國家,對本土清潔能源的補貼,力度要比中國更大。
(歐盟內部市場專員布雷頓對中車撤標表示歡迎,圖源:歐盟)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在短短幾周內,我們根據《外國補貼條例》進行的首次調查就已經取得了結果”,蒂埃里·布雷頓表示,“我們的單一市場向真正具有競爭力和公平競爭的公司開放,將繼續果斷、迅速地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歐洲地經濟安全和競爭力”。
從去年9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的反補貼調查,到今年1月歐委會防止敏感技術或基礎設施落入中國等“經濟競爭對手”手中的“歐洲經濟安全一攬子計劃”,再到以“價格便宜”為由調查中車,掌鏈《大國重器與供應鏈》小編看來,歐盟的種種行為,就是為了防止中國企業進入歐洲市場,與本土企業產生競爭,是妥妥的“保護主義”。
中車四方退出后,西班牙機車制造商Talgo是唯一競標者。
“截至2023年底,中國鐵路總營業里程為15.9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的里程達到了4.5萬公里,全球第一?!?/span>
3月28日,中國中車公布最新財年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營收2342.62億元,同比增長5.08%。
營收來看,中國中車是全球最大軌道車輛制造商。歐洲兩家企業“法國阿爾斯通”與“德國西門子”位列二三。
根據阿爾斯通與西門子2022~2023財年業績報告,阿爾斯通營業額165億歐元(約合1193.57億元),西門子交通營業額105億歐元(約合759.54億元)。
為抗衡中國中車,歐洲這兩大交通業巨頭此前甚至計劃合并為一家公司。
早在2017年9月,西門子和阿爾斯通就曾簽署諒解備忘錄,將西門子軌道交通業務與阿爾斯通合并,西門子與阿爾斯通各占合并后的公司50%股份。
這波操作,有些類似法國空客。而與空客不同的是,歐盟以“中國中車在歐洲的業務很少”為由,叫停了西門子與阿爾斯通的合并。
英法德與西班牙為了與美國波音公司(Boeing)競爭,在1970年成立了空中客車公司。
歐盟講得對,中車在歐洲的業務少。究其原因,掌鏈《大國重器與供應鏈》小編看來,不是中車不樂意開拓新市場,而是歐洲刻意而為之。
(西門子高鐵與阿爾斯通高鐵,圖源:Railway Gazette International)
十年前,意大利以修建“意法高鐵”向全球招標。經過洽談,項目成本估值為190億美元,預計2025年前通車,意方很快就與我國達成了合作。
沒想到的是,意方突然變卦,以“破壞環境”為由單方面毀約。按照合同規定,意方需要支付我們70億美元違約金,對方卻耍起了無賴,直到現在也沒賠一分錢。
這其中,歐盟扮演了幾分角色?
中國中車“走出去”的方向是哪里?財報給了如下表述:
“中國中車堅持走國際化道路,以‘一帶一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國際產能合作為契機,努力拓寬國際市場空間,積極應對全球化新態勢、行業競爭加劇等挑戰,全力推動‘一核三極多點’業務全產業鏈‘走出去’?!?/span>
(全球首輛氫能源智軌電車在馬來西亞試跑,圖源:中國中車)
2023年,中車新簽訂單2986億元。其中國際業務訂單584億元,同比增長14.7%。
從“中老鐵路”瀾滄號動車組,到“雅萬高鐵”復興號動車組,中國中車正成為一帶一路上的靚仔。
中老鐵路持續安全運營,快捷舒適的“瀾滄號”成為老撾當地民眾的出行首選;雅萬高鐵正式開通舉世矚目,標志著中國高鐵首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在海外落地,自 2023年10月正式開通以來累計發送旅客突破 100 萬人次。
2023年“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期間,中國中車與塞爾維亞簽署了20輛高速動車組列車合同;與哈薩克斯坦國鐵簽署了200臺機車采購合作框架協議;與智利國鐵簽署了智利動車組項目協議。
一帶一路,152個成員國,是中國中車“走出去”的機遇。
參考資料:
1、一圖讀懂 | 中國中車2023年度報告/中國中車
2、歐洲兩大列車制造商欲合并業務抗衡中國中車,歐盟反對/環球時報
3、中車被迫退出保加利亞合同競標,歐盟中國商會:這已成為“歐盟威懾外企的新工具”/觀察者網
掌鏈專欄:大國重器與供應鏈
掌鏈系列專欄《大國重器與供應鏈》,重點分析中國先進裝備制造、交通運輸設備的供應鏈,尤其核心鏈主企業供應鏈韌性和安全。研判美國等部分西方國家對華在先進裝備制造、交通運輸設備制造領域的脫鉤斷鏈行為。
編輯:景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