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人工智能賽道上的一場超級賽事——無人駕駛汽車,而賽手有美國的特斯拉(Semi)、谷歌(Waymo),中國有華為(問界)、百度(阿波羅),比亞迪等企業。
(馬斯克與自動駕駛卡車,圖源:ntnews)
這場賽事并不亞于美國蘋果與中國華為爭鋒。汽車業在中美都是支柱產業,中美也都是超級汽車消費大國。而今,美國正在醞釀一場針對中國自動駕駛的供應鏈組合打擊。
12月21日,彭博社記者向中國外交部提問,“拜登政府正考慮提高關稅,尤其是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汪文斌表示,貿易戰、關稅戰沒有贏家。美方單邊加征關稅違背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威脅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
而美方不止瞄著電動汽車,更瞄著中國自動駕駛汽車頭部企業。
12月7日,美國自動駕駛汽車行業協會、美國商會、汽車創新聯盟等團體警告稱,“美國交通部需要支持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否則這個新生行業有輸給中國等競爭對手的風險?!?/span>
11月28日,華為旗下鴻蒙智行與奇瑞聯手推出首款轎車智界S7,S7搭載了華為 ADS2.0 高階智駕系統,“自己會開、自己能?!钡腟7展現了華為在無人駕駛汽車的黑科技。
同在11月底,特斯拉在中國推出 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動駕駛)已經 “一切準備就緒”,特斯拉 CEO 馬斯克在 今年5 月的股東大會上宣稱,FSD 測試版用戶已累計行駛 1.9 億英里(約 3.06 億公里),未來其安全性將遠超人類駕駛員,達到 10 倍的安全水平。
(華為鴻蒙智行與奇瑞推出的智界S7)
12月27日,比亞迪官方消息,比亞迪今年7月已在深圳市獲得高快速路段有條件自動駕駛(L3 級)測試牌照,成為拿到全國第一張有條件自動駕駛(L3 級)測試牌照的車企。
自動駕駛產業鏈條長,世界主要經濟體也都在做相應的規劃發展。在這條賽道上,美國對中國的“窺探”也從未停止。
本期,掌鏈《智慧供應鏈》第6期小編帶你來看,自動駕駛供應鏈及美國對華態度。
據麥肯錫預測,到2025年,全球自動駕駛技術的市場規模將達到6000億美元(約43萬億元)。持續走高的市場規模在引領企業技術研發的同時,也在“鼓動著”美國政客那顆“擔心的心”。
(美國交通部長皮特·布蒂吉格,圖源:路透社)
2023年7月,美國交通運輸部長皮特·布蒂吉格表示,一個由四名議員組成的兩黨團體要求調查中國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在美國的流行情況,并呼吁限制中國自動駕駛汽車公司在美國市場的運營。
“無論我們談論硬件還是軟件,就像對電信或TikTok的擔憂一樣,對交通技術也存在擔憂”,布蒂吉格在接受采訪時說道。
事實上,自動駕駛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環節復雜。除了整車組裝、運營服務等環節外,還涉及“智能+網聯”這一中間環節。比如,車用芯片、感光芯片、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ADAS算法、視頻攝像頭等。
拋開政策層面,美國在自動駕駛產業鏈供應鏈方面的底子還是厚一些。
1、供應鏈上游:芯片+雷達
隨著智能化、無人化在汽車領域的推進,芯片逐步成為汽車的大腦,引領整個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的升級改造。
汽車發動機、變速箱控制系統、駕駛輔助系統、智能鑰匙、自動泊車系統……汽車上各種各樣的功能都需要相應的芯片來支持。
據相關數據統計,2022年收入排名前10的芯片廠商中,美國企業占據7位。其中,英特爾、高通、博通、英偉達、超威、德州儀器也都加大了自動駕駛芯片的研發投入。
2015年收購FPGA巨頭Altera;2016年,收購計算機視覺處理芯片公司Movidius;2017年,收購以色列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公司Mobileye。通過并購,英特爾已經形成了自動駕駛整體硬件解決方案。
而以算力著稱的英偉達,在2015年獨立顯卡領域大獲成功之后,便立刻進入了車載計算平臺領域,為自動駕駛系統提供計算能力。
(圖源:外媒)
而雷達就像是汽車的“眼睛”,感知周圍環境的同時,能夠實現對速度、方位的傳感。根據性能和工作原理的不同,車載雷達也被分為“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和“超聲波雷達”三類。
2、供應鏈中下游:車企
以谷歌Waymo、特斯拉等企業為首,美國自動駕駛市場依托谷歌、英特爾、通用、福特等互聯網和車企,在自動駕駛領域深耕已久。
始于谷歌自動駕駛事業,2016年,Waymo從Google獨立出來,成為Alphabet公司旗下的子公司。
2017年11月,Waymo宣布開始在駕駛座上不配置安全駕駛員的情況下測試自動駕駛汽車。2019年,Waymo率先獲得加州的全無人自動駕駛測試牌照。
據美國加州交管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Waymo在加州部署自動駕駛汽車384輛,測量路測總里程達466萬公里,位列加州所有正在測試的自動駕駛公司之首。
與美國政府一如既往地“脫鉤斷鏈”不同的是,美國自動駕駛鏈主企業更多還是在意“中國市場”。
2018年5月,一家名為“慧摩商務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的外國法人獨資公司在上海自貿區注冊成立。
經營范圍包括:商務信息咨詢,企業管理咨詢,貿易信息咨詢,供應鏈管理咨詢,物流信息咨詢,自動駕駛汽車部件及產品的設計、測試,提供相關配套服務。
而值得注意的是,慧摩僅有一名股東為:Waymo LLC,正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自動駕駛公司?;勰Φ亩麻LKevin Bradley Vosen,也于2016年7月加入Waymo,擔任公司法律總顧問。
Waymo對中國市場的“熱心”其實不難理解,正是谷歌想在中國無人車領域分一杯羹。
據麥肯錫研究顯示,中國未來很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至2030年,自動駕駛相關新車銷售及出行服務創收將超過35592億元。
2021年5月,Cruise首席執行官丹·阿曼寫信給拜登指出,“美國自動駕駛汽車領域面臨落后于中國的風險,現行的聯邦車輛安全標準已經成為美國特有的阻礙自動駕駛汽車上路的障礙”。
他還指出:“中國對于自動駕駛汽車的支持是自上而下且直接的。我們不會也不需要政府的資助,我們只是希望政府取消行業發展道路上的障礙?!?/span>
從這封信中,我們最起碼能夠知道,中國的自動駕駛市場,自動駕駛發展環境,令美國鏈主企業向往。
智能駕駛的發展是汽車強國的戰略選擇,也是實現交通強國、制造強國、科技強國、網絡強國等重要載體。
近年來,我國多地出臺支持政策,加快智能駕駛落地進程。
2018年以來,國務院辦公廳、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等部門相繼頒布《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規范(試行)》、《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征求意見稿)》等政策文件,明確了國內智能駕駛發展規劃、智能駕駛道路測試規則和標準。
截止2023年6月,中國已經有超33座城市發放了自動駕駛路測牌照,44個省市出臺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政策。12月7日,交通運輸部下發《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規范自動駕駛汽車在運輸服務領域應用。
自動駕駛的競爭,是技術的競爭,更是發展方向的競爭、規則指定的競爭。上海今年3月,《上海市浦東新區促進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規定》以及相關實施細則落地,是國內首部聚焦在L4級(即無駕駛人)及以上自動駕駛系統的地方專項立法。
6月,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向友道智途、圖森未來、賽可智能、云驥智行等4家企業的15輛車頒發了基于立法基礎的全國首批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牌照。
而這,也標志著我國自動駕駛汽車正式進入了無人化測試階段。
編輯:景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