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被稱為“頑固臺獨分子”的賴清德正式擔任臺灣省領導人,剛一上臺就在就職演講中妄稱中國和臺灣地區并沒有隸屬關系,還強調臺灣地區擁有“主權”。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臺獨’是死路一條,不管打著什么幌子、什么旗號,推行‘臺獨’分裂都注定失敗?!?/span>
(賴清德 來源:南洋商報)
不過,即使如此兩岸貿易仍在繼續。海關總署5月9日公布統計數據,今年1月至4月,大陸與臺灣進出口貿易額同比增長5.3%。今年前4月,兩岸貿易額為849.61億美元。
其中,大陸從臺灣進口622.22億美元,同比增長5.6%;大陸向臺灣出口227.39億美元,同比增長4.3%。
臺灣地區3月份對美國的出口同比激增65.7%,達到91億美元,而對大陸的出口增幅僅為6%,總額為79億美元,相差12億美元(約87億元)。這是自2003年中以來的首次逆轉,顯示兩岸經濟關系正在逐漸疏遠。
臺灣經濟部分析稱,臺灣地區對大陸的出口減少和對美國的出口增加已經成為一種明顯趨勢。而臺灣地區對大陸最具優勢的半導體及芯片產業怎樣?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前兩個月,盡管我國芯片進口呈增長態勢,進口總量達785.2億顆,同比增長16.8%,進口金額高達3886.8億元人民幣,漲幅為19%。而我國大陸芯片產業在2024年第一季度取得了顯著進展,總產量年增長率40%,達到了981億顆。
但這并不預示著我國芯片自給率下降,事實上是我國芯片需求2024年出現暴增狀態,而我國自給率也得到增長,這意味著,我國總的需求量暴增遠遠超過了16.8%,除去我國增加的自給率,剩下的進口份額均攤到各國實際上實際上是減少的。
英偉達方面表示,中國是公司第三大市場,占其收入的1/5以上。但這個比例在逐年下降。在美國擴大對華芯片出口限制后,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額將大幅下降。
(英偉達CEO 來源:WSJ)
我國從主要供應國進口芯片的情況:
2023年12月,臺灣地區是大陸最大的電子芯片供應地區,占中國總芯片進口的31%。然而,2024年4月臺灣向中國出口的芯片制造機器的價值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6%。
2024年第一季度,我國從韓國進口的芯片價值14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5.1%。來自日本的進口在2024年初也出現下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8.5%。
芯片四方聯盟也有影響,2021年4月, 日本首相菅義偉訪美,與美國共同宣布將共同出資45億美元,用于“安全網絡和先進信息通信技術”的研究、開發和部署。2021年5月,美國聯合日本、歐洲、韓國和臺灣成立“美國半導體聯盟”,共同游說美國國會增加撥款,支持半導體研發與制造。
盡管日本和韓國都是美國的重要盟友,在芯片技術和生產方面與美國合作密切,但他們也與中國有著深厚的商業聯系和市場依賴,這使得他們在執行與美國相同的嚴格對華政策時顯得猶豫。所以芯片聯盟有三難:市場依賴中國、盟友乘虛而入、中國技術突破。
數十年來,臺灣在美國的眼中僅是一個“被犧牲的棋子”,島內各行各業不外如是。近年來,臺灣芯片業憑借其自身研發能力,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了重要地位。然而,美國推出的“芯片法”似乎意在掌握臺企技術,尤其是臺積電的核心優勢,以維持其在技術上的霸權地位。
島內輿論擔憂,這一政策可能導致臺灣最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被掏空,影響臺灣經濟的產業發展自主性和在全球產供鏈中的話語權。此外,隨著美國強迫臺積電在美國設廠,還有所謂的“毀臺計劃”等極端言論的流傳,臺灣地區社會對于美國是否真正支持臺灣或者有意削弱臺灣的疑慮日增。
今年1月至4月,大陸與臺灣進出口貿易額同比增長5.3%,內地與香港進出口貿易額同比增長10.8%。數據顯示,今年前4月,兩岸貿易額為849.61億美元。
其中,大陸從臺灣進口622.22億美元,同比增長5.6%;大陸向臺灣出口227.39億美元,同比增長4.3%。但是這是建立在2023年,大陸與臺灣進出口貿易額同比下降15.6%的基礎上。這明顯是明升暗降。
2024年3月,臺灣地區公布了其最新的貨物進出口數據。據初步統計,臺灣地區3月的貨物進出口總值達到749.56億美元,同比增長13.4%。
具體來看,貨物出口值為418.15億美元,同比增長18.9%,而貨物進口值為331.40億美元,同比增長7.1%。該月的貨物貿易順差高達86.7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增104.5%。
(臺灣地區的出口產品 來源:大公網)
2024年第一季度,臺灣地區貨物進出口總值為2017.09億美元,同比增長8.2%。其中,貨物出口總值為1103.29億美元,同比增長12.9%,貨物進口總值為913.80億美元,增長3.0%。貿易順差達到189.49億美元,同比增長111.4%。值得關注的是,電子零組件出口雖占總出口的36.1%,卻下降了3.3%。同時,其他主要出口產品如基本金屬制品、機械、塑料、橡膠及化學品等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對主要出口市場的分析中,對中國大陸及香港的出口額為340.22億美元,占總出口的30.8%,同比略有下降0.9%。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已超過中國大陸成為臺灣地區最大的貨物出口目的地,出口總額為246.27億美元,同比激增57.9%,顯著提升了其在臺灣地區出口市場中的份額。而對日本和歐洲的出口則分別下降14.4%和5.9%。這些數據反映了兩岸貿易的下降趨勢。
(兩岸貿易調查最終結論 來源:中國商務部)
眾所周知,美國總是將自身利益放在首位。遺憾的是,在面對美國對臺灣的索取和壓力時,民進黨當局一直順應美國的要求。
自從民進黨掌權以來,他們一直與美國合作,這導致臺灣的優勢產業被削弱和臺灣核心企業受到打壓,而對此民進黨似乎并不關心臺灣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是否受損。
2023年12月,商務部發布了一項關于臺灣貿易壁壘的調查結果,指出臺灣當局單方面限制了大量大陸產品的進口,共有2509種大陸產品被列入“禁止進口名單”,顯然這是一種明顯的貿易壁壘。
調查結果公布不到一周,大陸便宣布取消對部分臺灣商品的關稅優惠,涉及的產品直接受到的關稅影響超過了60億美元。
2024年1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額為476億美元,比2023年1月增長了15.2%,但比2023年12月減少了2.1%。這是自2022年5月以來最大的同比增幅。地區方面,中國(26.6%)、美洲(20.3%)和亞太/其他地區(12.8%)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但日本(-6.4%)和歐洲(-1.4%)下降。中國仍是最大市場。
根據statista數據,半導體在2024年市場預計將達到11046.9億元人民幣,預計2024-2027年間的年均增長率(CAGR)為6.16%,到2027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6422億元人民幣。與全球其他地區相比,最大的收入將來自中國,2024年預計收入為13724.1億元人民幣。
在“芯片四方聯盟”中,多數頂級芯片制造商如美光科技、英特爾、三星、韓國SK海力士、臺積電和聯華電子等在中國大陸都設有生產線。據韓聯社報道,過去20年間,韓國對華芯片出口的比重從2000年的3.2%增長至2021年的39.7%,增長了12.4倍。
對中國的排除對全球芯片產業鏈而言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美國對中國實施制裁并封鎖其投資渠道,受影響的不僅僅是中國半導體企業,還包括蘋果等國際信息通信技術巨頭在中國的運營。此外,中國工廠從國外進口半導體,再將其組裝成成品出口到全球各地。美國的制裁行為無疑會對芯片產業鏈造成混亂。
(拜登簽署芯片法案 來源:WSJ)
美國單打獨斗遏制中國芯片產業發展力不從心,于是對日本、韓國、荷蘭、德國等盟友祭出“直接產品規則”等長臂管轄舉措,派出高級官員脅迫各國追隨美國進行對華芯片出口管制。這種做法與盟友的芯片產業利益和國家戰略方向相抵觸,因此遭到集體抵制。
韓國嘗試同美國的芯片遏華戰略保持距離。根據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等人的規劃,美國的芯片遏華戰略旨在把美國打造成全球唯一的芯片設計、制造強國。然而,這與韓國的芯片發展戰略產生了沖突。韓國通過實施《半導體特別法》和“K-半導體戰略”來對沖美國的戰略舉措,并未出臺對華芯片出口管制規定。
日本未沿用長臂管轄舉措。2023年6月,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宣稱,日本芯片補貼力度將和美國對等。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公明黨等也反對附美遏華,強調出口管制應與國際規則保持一致。盡管與美國達成協議,但日本采取了更溫和的限制措施。
歐盟方面,成員國保護技術主權、維護芯片出口管制獨立性的戰略意志更強。荷蘭和德國都承受著來自美國的重壓,但強調自主進行芯片出口管制。荷蘭拒絕完全照搬美國措施,德國總理朔爾茨反對保護主義,支持自由貿易,并在華增加投資和研發。
2023年10月17日,拜登政府發布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的最終規定后,多家美國芯片企業股價應聲下跌。截至當天收盤,英偉達股價下跌近5%,英特爾和超威半導體的股價分別下跌約1%。這三家美國芯片巨頭在一夜之間市值蒸發約5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200億元)。
作者: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