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內陸腹地,不南不北、不中不東地方的安徽,一度被譽為“最美存在感的省份”。
很多人提到安徽的第一印象是窮,但是在2022年安徽取代上海成為GDP第十,而在2023年,安徽雖然前三個季度的GDP總量均超越上海,但上海發力第四季度,最終全年GDP總量4.72萬億元,以100億元的優勢超過安徽。
(圖源:安徽日報)
近年來,安徽省在發展產業鏈供應鏈方面,通過強化鏈主優勢和供應鏈集群協同,深度融入長三角地區,持續擴大皖北地區供應鏈招商引資,留住企業、留住人才,承接滬蘇浙產業轉移。
按照安徽省政府規劃,力爭3—5年培育新能源汽車等3個世界級集群,而這需要核心鏈主企業。在汽車供應鏈,安徽擁有一個值得驕傲的數據。
2023年,總部在安徽蕪湖的奇瑞集團年出口汽車937148輛,同比增長101.1%,奇瑞已連續21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如此成績是上汽、廣汽等國有汽車產業鏈主都難比的。
截至2024年4月初,奇瑞集團累計全球汽車用戶超過1300萬,其中海外用戶335萬。而在今年3月份,奇瑞集團宣布完成銷量18.2萬輛,同比增長45.3%,今年一季度累銷53萬輛,出口保持中國汽車第一。
掌鏈第5期《供應鏈集群》帶你了解安徽供應鏈集群建設及產業鏈供應鏈招商行動。
武漢是中部最強城市,但以鄭州、長沙為代表的中部第二梯隊,正猛烈地沖擊武漢,中部城市格局堪用“群雄爭霸”來形容,在這樣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中部崛起戰略的支持力度和資源分配下流到各個省會和城市呈現“逐步遞減”的狀況,這也導致中部崛起戰略對安徽發展促進作用并不明顯。
而長三角地區的發展十分成熟,整個長三角資源外溢趨勢十分明顯,長三角內部城市如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等發展水平均處于全國前列,強大的長三角不斷溢出的資源給安徽的發展帶來機遇。
2024年,安徽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強產業鏈招商,推行平臺招商等新模式。2023年全年安徽制造業投資增速連續24個月保持18%以上,占比提高到31.1%,全省新開工50億元以上項目76個。
2023年6月,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中明確提出要持續實施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加強跨地區產業鏈供需對接合作。
2023年三省一市深入推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四個產業鏈聯盟建設。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成立以來,累計簽約億元以上重點產業項目超100個,總投資1200多億元。
會上還指出要提升中歐班列運行質效。圍繞開放發展,安徽省積極共建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推動合肥、蕪湖融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聯動發展,合肥中歐班列累計發運超3600列。
(安徽皖維出口中歐班列,圖源:中國新聞網)
會議還強調,要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推動水上長三角建設,推進世界級機場群、世界級港口群建設。在2023年長江黃金水道實現3萬噸級船舶到蕪湖、萬噸級到安慶的歷史性突破。
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11月,滬蘇浙在皖投資的在建億元以上項目實際到位資金7821.6億元,同比增長8.1%。
安徽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智能裝備產業、智能終端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十大高成長性產業。
自從融入長三角后,安徽新能源汽車賽道高速前進。安徽有比亞迪、奇瑞、大眾、蔚來、江淮、長安6家整車企業,形成了整車—電池—電機—電控的全產業鏈。規模以上零部件企業1100余家,比如國軒高科、中創新航、伯特利、中鼎集團、多利汽車等等。
2023年間汽車總產量達134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達74萬輛,位居全國前五。
如何更好融入長三角制造業,202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中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安徽省政府將梯度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特色優勢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力爭3—5年培育新能源汽車等3個世界級集群,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等8個國家集群,30個左右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100個左右縣域制造業集群。
推動產業鏈條升級:強化“龍頭+配套”,推動中小企業深度嵌入龍頭骨干企業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
提升先進制造業水平:力爭到2027年,實現集群規模以上企業數字化改造、規模以下企業數字化應用全覆蓋,全面推進省級以上集群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推動工業能效提升。
培育優質企業群體:突出專精特新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在產業鏈關鍵環節的作用,積極引導企業承擔科技攻關和制造業強鏈補鏈項目。
構建融合生態: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整合省內外資源廣泛開展要素對接、產品推介和企業合作,搭建集群合作交流平臺。
掌鏈專欄:供應鏈集群
本欄目為掌鏈重點推進的首個供應鏈集群發展的研究專欄,基于各類產業集群及產業帶、物流樞紐/貨運樞紐等,研究產業集群與物流樞紐融合發展,專注推進區域供應鏈集群發展和供應鏈招商,歡迎聯系交流與合作。
編輯: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