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根據彭博社引述的2022年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美國約有80萬名囚犯工人每年創造的經濟價值高達100億美元(約723億元)。其中超過20億美元(約145億元)的服務是為監獄系統以外的客戶提供的。
然而,一起新的集體訴訟揭露了這背后的陰暗面,許多美國囚犯聲稱他們是“被迫勞動”,這種情況與現代奴隸制無異。據美國美聯社調查發現,包括沃爾瑪、可口可樂、嘉吉等世界500強企業的供應鏈中都有監獄勞動的身影。
(圖源:外媒)
彭博社報道中提到,一些涉嫌依賴強制勞動的公司,如現代汽車供應商Ju-Young、蒙哥馬利的百威啤酒分銷商,以及肯德基、麥當勞和溫迪快餐的特許經營商。所有原告均為黑人。原告認為,政府官員與這些公司共謀,利用黑人作為廉價勞動力,以此從中獲利。
耐人尋味的是,4月23日,歐洲議會高票通過《關于禁止強迫勞動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立法決議》,被指以此打擊中國涉疆供應鏈。2023年德國實施《供應鏈企業盡職調查法》后就有機構指控涉中國新疆企業供應鏈存在“勞動強迫”。
而歐洲和德國做法都不過仿效美國,2021年7月13日,美國國務院等六部門聯合發布《新疆供應鏈商業警示》,向美國企業發出威脅,聲稱“若不退出與新疆有關的供應鏈、合資企業或投資項目,就有可能面臨違反美國法律的高風險”。理由是中國新疆存在“種族滅絕”,并誣稱中國新疆供應鏈存在“勞動強迫”。
如今彭博社等曝光美國一批世界500強品牌企業也存在勞動強迫,歐盟是否動用新出法案?德國是否啟用“供應鏈法”?
據彭博社報道,監獄勞動的影響遍及美國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路易斯安那州的前奴隸種植園到馬薩諸塞州高中禮堂的家具裝飾,再到堪薩斯州的Russell Stover巧克力生產和紐約的車輛管理局客戶服務。
在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囚犯們甚至參與了醫院洗衣、制作口罩和大規模挖掘墳墓的工作。
(圖源:npr)
根據公開的文件,過去十年中,猶他州的監獄勞動機構為數百家私人客戶提供了商品或服務,客戶包括美國童子軍、Cold Stone Creamery、自然保護協會、Smithfield Foods 和圣丹斯電影節。
今年早些時候,美聯社調查發現,包括嘉吉、可口可樂、克羅格、塔吉特和沃爾瑪在內的多家知名公司的供應鏈中都有監獄勞動的身影。囚犯在為自己所在監獄工作時基本上沒有報酬,而為私人公司工作時的報酬通常只有大約每小時2美元。
事實上,早在2023年12月12日,一些囚犯對美國阿拉巴馬州的監獄勞動計劃就已經提起訴訟,稱之為“現代奴隸制”。他們稱被迫以極低的工資甚至無償工作,而他們的勞動成果則惠及政府機構和私人公司,指控他們被迫在快餐連鎖店幾乎無償工作。
該訴訟請求認定為集體訴訟,控訴囚犯們“被困在一種‘囚犯租賃’系統中,常常幾乎無償勞動”,同時阿拉巴馬州及其企業合作伙伴從中獲利數百萬。
訴狀中稱,囚犯們“生活在持續的被謀殺、刺傷或強奸的威脅之下,情況之嚴重以至于聯邦政府已因阿拉巴馬州施加殘酷與不人道的懲罰而起訴該州,如果他們拒絕工作,州政府將對他們施加更嚴厲的懲罰?!?/span>原告稱,他們常常被迫在麥當勞、肯德基、溫迪和漢堡王等快餐店,以及百威啤酒經銷商和肉類加工廠工作。
(圖源:knowledgenuts)
在他們的訴狀中,原告聲稱阿拉巴馬州每年從強迫勞動中產生4.5億美元的收入。囚犯被迫工作,阿拉巴馬州懲教部從總收入中抽取40%,“據稱是為了幫助減輕他/她的監禁成本”。
其中一位原告Lakiera Walker,從2007年到2023年被監禁。Walker說,多年來,她被迫進行長時間的無酬工作,包括家政、剝地板、照顧精神障礙或其他病患的囚犯、卸載化學品卡車、在冷庫工作以及在漢堡王工作。她說她每天僅得到2美元的報酬,并遭到一名監督官的性騷擾。
美國的監獄系統包括1566個州立監獄、98個聯邦監獄、3,116個地方監獄、1323個少年矯正設施、142個移民拘留設施和80個印第安人國家監獄,以及軍事監獄、民事拘留中心、州精神病院和美國領土上的監獄。
這些設施總共關押了超過190萬人,系統性的年度成本至少為1820億美元。盡管美國人口不足全球總人口的5%,但其監獄人口占全球在押人口的四分之一,美國也成為全球監禁率最高和被監禁人數最多的國家。
目前,對囚犯實施勞動改造在全球多數國家普遍存在,不過美國監獄存在的私營化、商業化背景下,勞動強迫問題則尤其凸顯。
(圖源:外媒)
美國憲法第十三修正案名義上禁止強迫勞動,但對罪犯卻作出了例外。美國監獄系統借助這一修正案合法化了強迫囚犯勞動。許多被監禁的人被迫從事包括維護監獄設施、烹飪、清潔和洗滌在內的勞動,其中大部分是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
美國事實上已形成一個龐大的“監獄-工業復合體”,許多私人監獄通過與政府簽訂合同參與到強迫勞動中。在私人監獄中,勞工的權利受到嚴重限制,他們無權拒絕勞動。
根據調查,高達76%的服刑人員表示,一旦他們無力勞動或拒絕勞動,就會受到監獄方面多種多樣的懲罰,如單獨囚禁、減少家庭探視時間、駁回假釋或減刑申請等。
美國2021年發布的涉疆法案(UFLPA)和德國2022年推出的供應鏈法(Lieferkettengesetz)代表了西方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對中國的污名化和雙標。美國國內對待囚犯勞動的方式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雙重標準,暴露了美國在人權保護上的一種偽善態度。
對此次美國罪犯勞工事件,聲稱維護人權至上的歐盟、英國、加拿大等也似乎裝聾作啞。
美國在涉疆法案中表現出的對中國人權的關注與國內囚犯勞動問題之間的矛盾,反映了一個更廣泛的偽善現象。更可笑的是《防止強迫維吾爾人勞動法》實施之前,美國聲稱收集了足夠的證據,但最終被發現來自德國極端反華分子Adrian Zenz(中文名鄭國恩)的虛假編造信息。
2016年6月29日,美國詹姆斯頓基金會發布德國學者Adrian Zenz(中文名鄭國恩)的一篇報告。報告誣稱新疆地區存在大規?!胺N族滅絕”政策。這彌天大謊隨后被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西方主流媒體擴散,包括美國《紐約時報》、CNN和英國權威經濟雜志《經濟學人》等。
至此產生了2021年12月23日,通過了維吾爾族強迫勞動預防法案旨在阻止從新疆進口涉嫌使用強迫勞動生產的商品。該法實施了一種有罪推論,即所有在新疆生產或與新疆實體有關的商品均被認為是使用強迫勞動生產的,除非有證據證明反之。
2月28日,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比利時發表聲明稱,歐盟成員國“歐盟供應鏈法案”(即《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簡稱CSDDD)未能達成一致。聲明稱,接下來歐盟理事會將與歐洲議會就該問題進行磋商。
隨后在4月23日歐洲議會上,歐盟推進的《關于禁止強迫勞動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立法決議》獲得高票通過,該法案也被媒體指出,指向中國新疆相關光伏、新能源汽車等新質生產力供應鏈。
對于該法案,德國電視一臺在2月29日曾分析稱,歐盟模仿美國制定的供應鏈法,旨在防止所謂的公司使用童工或強迫勞動獲利,實則欲打擊“中國制造”。
德國《供應鏈法》自2023年1月1日起已經施行,隨后6月21日,總部位于德國柏林,并受美國自主的國際人權組織“歐洲憲法與人權中心”(ECCHR)舉報了德國最大汽車企業大眾集團。
該中心向德國出口管制辦公室發出舉報信,稱大眾、寶馬、奔馳三家汽車制造商沒有做好涉疆盡職調查,新疆地區存在對少數民族的“強迫勞動”,可能違反德國《供應鏈法》等法律。
對這種惡意誣告,大眾汽車也只能邀請第三方進行審查新疆公司供應鏈,并在2023年12月,德國大眾汽車發表聲明稱,經獨立審查后,沒有發現大眾新疆工廠存在任何“強迫勞動”的跡象或證據。
但對大眾汽車邀請第三方出具供應鏈審查報告后,美國官方仍不罷休。據中新社2024年2月23日報道,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加拉格爾致信大眾汽車,要求該公司立即遵守所謂“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停止在新疆的運營。
作者:管一 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