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利好來了!12月15日,國務院正式發布《“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規劃期到2025年。
這是繼國務院2009年3月10日發布的首部物流規劃《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規劃期三年2009—2011年)和2014年9月12日國務院發布第二部國家物流規劃《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規劃期7年2014-2020年)之后的第三部國家物流規劃。
但這也是我國首部五年期物流規劃。物流業在第二部國家物流規劃定位為國家的“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產業。第三部國家物流規劃、首部國家物流五年期規劃,也再次顯示物流行業地位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規劃直言,“中國與世界物流強國相比仍存在差距?!逼淠繕艘矊⑹峭七M中國從物流大國邁向物流強國。
這部規劃傳達了哪些新信息?掌鏈·第一物流網本期《物流強國策》帶你了解一下。
一、一個指導思想:方針導向
《規劃》這么說: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推動構建現代物流體系,推進現代物流提質、增效、降本,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有力支撐。
掌鏈解讀:相比此前兩部國家物流規劃,這部國家物流規劃有三個新提法值得關注:
一是強調兩個統籌: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由于2020年以來的全球新冠疫情沖擊仍然存在,全球貿易摩擦等問題沖擊我國物流安全。
二是強調韌性安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針對當前全球供應鏈脫鉤斷鏈問題,物流業作為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韌性建設中作用更加凸顯。
三是強調強大國內市場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國內市場仍是核心地盤,構建支撐強大統一國內市場的現代物流體系是重點。
二、五個發展目標:實現什么
《規劃》這么說: 到2025年,基本建成供需適配、內外聯通、安全高效、智慧綠色的現代物流體系。展望2035年,現代物流體系更加完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物流企業成長壯大,通達全球的物流服務網絡更加健全,對區域協調發展和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更加有力,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
目標一:物流創新發展能力和企業競爭力顯著增強。物流數字化轉型取得顯著成效,智慧物流應用場景更加豐富。物流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產學研結合機制進一步完善,建設一批現代物流科創中心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鐵路、民航等領域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市場活力明顯增強,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骨干物流企業和知名服務品牌。
目標二:物流服務質量效率明顯提升??缥锪鳝h節銜接轉換、跨運輸方式聯運效率大幅提高,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較2020年下降2個百分點左右。多式聯運、鐵路(高鐵)快運、內河水運、大宗商品儲備設施、農村物流、冷鏈物流、應急物流、航空物流、國際寄遞物流等重點領域補短板取得明顯成效。通關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城鄉物流服務均等化程度明顯提高。
目標三:“通道+樞紐+網絡”運行體系基本形成。銜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完成120個左右國家物流樞紐、100個左右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布局建設,基本形成以國家物流樞紐為核心的骨干物流基礎設施網絡。物流干支倉配一體化運行更加順暢,串接不同運輸方式的多元化國際物流通道逐步完善,暢聯國內國際的物流服務網絡更加健全。樞紐經濟發展取得成效,建設20個左右國家物流樞紐經濟示范區。
目標四:安全綠色發展水平大幅提高。提高重大疫情、自然災害等緊急情況下物流對經濟社會運行的保障能力。冷鏈物流全流程監測能力大幅增強,生鮮產品冷鏈流通率顯著提升。貨物運輸結構進一步優化,鐵路貨運量占比較2020年提高0.5個百分點,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5%以上,鐵路、內河集裝箱運輸比重和集裝箱鐵水聯運比重大幅上升。面向重點品類的逆向物流體系初步建立,資源集約利用水平明顯提升。清潔貨運車輛廣泛應用,綠色包裝應用取得明顯成效,物流領域節能減排水平顯著提高。
目標五:現代物流發展制度環境更加完善。物流標準規范體系進一步健全,標準化、集裝化、單元化物流裝載器具和包裝基礎模數廣泛應用。社會物流統計體系、信用體系更加健全,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行業協同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掌鏈解讀:幾個關鍵數據值得記?。?/p>
一、物流成本降低什么程度?到2025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較2020年下降2個百分點左右。2021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335.2萬億元,2021年社會物流總費用16.7萬億元,降低兩個百分點就是了不起的進步。
二、物流基建發展什么成果?完成120個左右國家物流樞紐、100個左右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布局建設,基本形成以國家物流樞紐為核心的骨干物流基礎設施網絡。
三、運輸結構優化什么程度?中國公路運輸占運輸結構中過高,長期達75%。到2025年要“貨物運輸結構進一步優化,鐵路貨運量占比較2020年提高0.5個百分點,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5%以上,鐵路、內河集裝箱運輸比重和集裝箱鐵水聯運比重大幅上升。
三、11大物流工程:重點的事
《規劃》這么說:
工程1 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工程:優化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實現東中西部物流樞紐基本均衡分布。發揮國家物流樞紐聯盟組織協調作用,建立物流標準銜接、行業動態監測等機制,探索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業務協同合作模式,形成穩定完善的國家物流樞紐合作機制。積極推進國家級示范物流園區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改造。
工程2 鐵路物流升級改造工程:大力組織班列化貨物列車開行,擴大鐵路“點對點”直達貨運服務規模,在運量較大的物流樞紐、口岸、港口間組織開行技術直達列車,形成“核心節點+通道+班列”的高效物流組織體系,增強鐵路服務穩定性和時效性。有序推動城市中心城區既有鐵路貨場布局調整,或升級改造轉型為物流配送中心。到2025年,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貨物年運量150萬噸以上的大型工礦企業、新建物流園區等的鐵路專用線接入比例力爭達到85%左右,長江干線主要港口全面實現鐵路進港。
工程3 物流業制造業融合創新工程:在重點領域梳理一批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典型案例,培育一批物流業制造業融合創新模式、代表性企業和知名品牌。鼓勵供應鏈核心企業發起成立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聯盟,開展流程優化、信息共享、技術共創和業務協同等創新。研究制定物流業制造業融合發展行業標準,開展制造企業物流成本核算對標。
工程4 數字物流創新提質工程:加強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在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動交通運輸、公安交管、市場監管等政府部門和鐵路、港口、航空等企事業單位向社會開放與物流相關的公共數據,推進公共數據共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數字化、網絡化、協同化物流第三方服務平臺,推出一批便捷高效、成本經濟的云服務平臺和數字化解決方案,推廣一批先進數字技術裝備。推動物流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樹立一批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
工程5 綠色低碳物流創新工程:依托行業協會等第三方機構,開展綠色物流企業對標貫標達標活動,推廣一批節能低碳技術裝備,創建一批綠色物流樞紐、綠色物流園區。在運輸、倉儲、配送等環節積極擴大電力、氫能、天然氣、先進生物液體燃料等新能源、清潔能源應用。加快建立天然氣、氫能等清潔能源供應和加注體系。
工程6 現代供應鏈體系建設工程:現代供應鏈創新發展工程??偨Y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工作經驗,開展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創建,培育一批示范城市和示范企業,梳理一批供應鏈創新發展典型案例,推動供應鏈技術、標準和服務模式創新。制造業供應鏈提升工程。健全制造業供應鏈服務體系,促進生產制造、原材料供應、物流等企業在供應鏈層面強化戰略合作。
建立制造業供應鏈評價體系、重要資源和產品全球供應鏈風險預警系統。提升制造業供應鏈智慧化水平,建設以工業互聯網為核心的數字化供應鏈服務體系,深化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應用。選擇一批企業競爭力強、全球化程度高的行業,深入挖掘數字化應用場景,開展制造業供應鏈數字化創新應用示范工程。
工程7 國際物流網絡暢通工程:國際物流設施提升工程。培育一批具備區域和國際中轉能力的海港、陸港、空港。發揮國家物流樞紐資源整合優勢,加快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建設,完善物流中轉配套能力,加快形成“干支結合、樞紐集散”的高效集疏運體系;開展航空貨運樞紐規劃布局研究,提升綜合性機場貨運設施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穩妥有序推進專業性航空貨運樞紐機場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增量提質工程。
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運輸協調委員會作用,提升通道物流服務水平。加強通道物流組織模式創新,推動通道沿線物流樞紐與北部灣港口協同聯動,促進海鐵聯運班列提質增效。推動通道海鐵聯運、國際鐵路聯運等運輸組織方式與中歐班列高效銜接。
工程8 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提升工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工程。到2025年,面向農產品優勢產區、重要集散地和主銷區,依托存量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群布局建設100個左右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整合集聚冷鏈物流市場供需、存量設施以及農產品流通、生產加工等上下游產業資源,提高冷鏈物流規?;?、集約化、組織化、網絡化水平。探索建立以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為核心的安全檢測、全程冷鏈追溯系統。
產地保鮮設施建設工程。到2025年,在農產品主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支持建設一批田頭小型冷藏保鮮設施,推動建設一批產地冷鏈集配中心,培育形成一批一體化運作、品牌化經營、專業化服務的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運營主體,初步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運行模式,構建穩定、高效、低成本運行的農產品出村進城冷鏈物流網絡。
工程9 應急物流保障工程:研究完善應急物流轉運等設施和服務標準,對具備條件的鐵路場站、公路港、機場和港口進行改造提升,建設平急兩用的應急物資運輸中轉站。完善應急物流信息聯通標準,強化各部門、各地區、各層級間信息共享,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物流保障、組織指揮、輔助決策和社會動員能力。
工程10 現代物流企業競爭力培育工程:支持具備條件的物流企業加強軟硬件建設,壯大發展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領軍企業,參與和主導全球物流體系建設和供應鏈布局。支持和鼓勵中小微物流企業專業化、精益化、品質化發展,形成一批“專、精、特、新”現代物流企業。
工程11 物流標準化推進工程:研究制定現代物流標準化發展規劃,完善現代物流標準體系。加強多式聯運、應急物流、逆向物流、綠色物流等短板領域標準研究與制訂。制修訂一批行業急需的物流信息資源分類與編碼、物流單證、智慧物流標簽標準,以及企業間物流信息采集、信息交互標準和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應用開發、通用接口、數據傳輸等標準。完善包裝、托盤、周轉箱等標準,加強以標準托盤為基礎的單元化物流系統系列標準制修訂,加快運輸工具、載運裝備、設施體系等標準對接和系統運作,提高全社會物流運行效率。
推動完善貨物運輸、物流園區與冷鏈、大件、藥品和醫療器械、?;返任锪鳂藴室幏?。推進危險貨物在鐵路、公路、水路等運輸環節標準銜接。加快制定智慧物流、供應鏈服務、電商快遞、即時配送、城鄉物流配送等新興領域標準。推進面向數字化與智慧化需求的物流裝備設施標準制修訂。積極參與國際物流標準制修訂。
掌鏈解讀:十一大工程,可以理解物流基建提升、物流供需協同、科技賦能物流、綠色低碳發展、物流網絡建設、應急物流建設、企業競爭力提升、標準化發展。與第一部和第二部國家物流規劃相比。這部五年規劃的新點一是國家物流樞紐、二是現代供應鏈體系建設,三是企業競爭力提升。
1、國家物流樞紐:是在2018年提出來的,也是第二部國家物流規劃落實的后期提出的。2018年12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發布《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到2025年基本形成“通道+樞紐+網絡”運行體系成為國家頂層設計。
2、現代供應鏈政策部署,始于2017年國務院首次部署供應鏈創新發展的《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此后商務部聯合工信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等八家單位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工作。
3、物流企業競爭力。物流業強不強,要看龍頭企業強不強。全球500強企業中,目前入圍的中國物流企業僅中遠海運集團、順豐集團,中國物流企業整體競爭力還不強,但隨著中國物流集團、京東物流、菜鳥物流等發展,預計更多企業進入世界500強。
附:
編輯:羅宇